在挑戰方面,作者提到在一次訪談時,雖然將近八成的高階主管肯定大數據是未來的趨勢,並且有將近七成的受訪者計畫導入,但是仍有八成以上的高階主管對於導入成本與效益是有很大的疑慮。主要的疑慮來自於下面幾項:
- 資料與資訊:企業是否已經具有好的業務流程,並且有基礎架構將分析的結果運用於決策上。不然無法收集到所需要的資料,也無法有效運用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得到效益。
- 由客戶服務出發的業務驅動因子:大數據分析的效益很大部分是來自於提昇對客戶的服務水準,但是有很多企業是著重於改善作業效率,如何將改善作業效率與客戶服務連接起來是採用大數據之前要思考的。
- 如何整合獨立的資訊系統:過去導入複雜的資訊系統產生了許多獨立的資訊系統 (silos),如CRM, SRM等。而大數據分析需要整合所有的資訊來進行分析,因此如何將這些資訊孤島連接起來將是最大的挑戰。
- 產銷規劃 (sales & operations planning):之前我也稍微提過產銷規劃的重要性,而作者更提到S&OP過程中需要整合許多的資訊、進行分析,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執行S&OP的能力某種程度反應了該企業對於數據分析的能力。回應到第一點,如果沒有辦法有相關流程來運用分析結果,自然無法得到效益。
作者提到這四點挑戰,然後她歸納成三大障礙,看來很像老生常談,但是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過去在導入資訊技術失敗的原因。如果企業無法體認這三障礙並且想辦法克服,對於大數據運用大概也僅於趕流行而無法得到效益。這三個障礙適用於所有的資訊技術:
- 科技、技術、系統 (technology)
- 人員 (people)
- 流程 (process)
科技:
- 系統升級 (upgrade system):為了引進大數據分析,無庸置疑的是企業需要對資訊技術進行升級,但是企業必須先就自己的需求出發,然後仔細盤點既有的資訊系統,然後找到不足的地方,導入適合的系統。
- 舊系統 (legacy system):舊系統是最常見的障礙。過去為了解決一些業務問題會建置資訊系統,而一段時間下來就產生了許多獨立存在的系統,互相之間也沒有整合溝通。因此導入資料分析的系統時,就會因為這些根本架構的問題無法得到原本期望的效益,進而讓企業更懷疑所謂大數據的效益而更猶豫於相關投資。
- 資料的取得:供應鏈上的活動產生大量的資料,而大部分的組織並無法取得他們決策所需的資訊。作者提到:「可用的資訊」將成為重要的競爭資產。幾年前,我們也提過所謂「供應鏈可視度」,也就是即時提供所需的資訊。大部分的企業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取得這些即時資訊的困難。如果將供應鏈延伸到供應鏈夥伴,則取得資訊更是困難。台灣在代工的架構下,僅僅因為下游客戶的需求,被動提供資訊,卻鮮少主要要求上游提供資訊,自然也就無法進行分析取得決策所需要的資訊。除了收集自己所產生的資料、要求供應鏈夥伴提供外,還有些資訊必須向外購買,例如市場資訊,未來購買資料應該也會慢慢被接受。
- 高階主管的認同:企業領導者無法了解分析可以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力,所以相關IT投資被視為鉅額成本,企業領導者不願意投入。除非領導者具有願景,了解分析可以帶來的優勢,主導變革轉型,將企業帶向「分析導向企業」,否則不可能獲得成功。
- 分析人員:企業缺乏分析人才 (talent)。作者認為招募、訓練或是與學校合作都是方法,但是企業必須推動以「分析結果」為決策依據的文化,讓所有員工了解分析對於日常作業的相關性,進而主動了解、學習相關分析技術,才能真正轉化整個組織。
- 文化:組織必須認同「分析」導向的作法,整個組織員工都有此信念,支持、持續這樣的改革。而其中企業領導者必須扮演重要的領頭角色。
流程:
- 充分利用資訊系統進行業務決策:許多公司為了因應這股風潮,大筆投資於IT系統,並且雇用分析專家,但是如果缺乏業務流程來串連,終究還是會以失敗收尾。過去在導入APS的經驗裡,常常發現作業人員不願意信任IT系統,還是以自己的「經驗」來進行決策,並非將IT系統整合於業務流程中,以IT系統支援業務決策。相似的心態也會讓大數據分析的導入失敗。因為「人」與「系統」相互獨立,系統無法幫助人進行業務活動,將淪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
- 整合業務流程:分析的效益來自於跨不同業務功能的整體分析,在供應鏈上S&OP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整合業務,它需要銷售、研發、行銷、生產、採購等跨部門的整合分析與決策。如果各業務功能部門獨立運作,以傳統接力賽型態來作業,自然就無法發揮整合分析的成效。
- 激勵 (incentive):人類的本能都是抗拒任何的改變,所以只有設計相關的激勵方案才能讓員工願意擁抱改變。
第三章待續...